Home | Contact Us | Sitemap

2016级苏州文广MPA研究生赴吴江江村调研

2017-11-09 | 查看: 1452

                  1935年,年仅26岁的费孝通前往距其家乡10公里的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社会调查;翌年秋,他以此次调查为基础,完成了自己在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系的博士论文。这篇题为《中国农民的生活》(Peasant Life in China,中译本为《江村经济》)的文章生动翔实地展现了这个苏南乡村里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及其传统文化在西方影响下的变迁,开创了“微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被他的导师、著名人类学家布马林诺夫斯基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而他笔下的“江村”,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农村的首选标本”名扬海内外。
  2017年10月末,时值费孝通诞辰107周年、开展首次江村调查81年之际,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文广新局公共管理硕士班的全体17位同学,在中心主任臧武芳副教授的带领下再度走进位于东太湖南岸的吴江七都镇庙港社区,以崇敬之心缅怀一代先贤的治学历程、以崭新理念审视江南一隅的沧桑变迁。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当地镇村工业发展迅猛,全镇综合性经济实力居全市中上游水平。从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以缫丝为主业的农村机械厂起步,如今的庙港不仅早已成为著名的“丝绸之乡”、“鱼米之乡”,小城镇建设也独具特色,工业开发区和太湖旅游度假区的分步实施,更让当地的基础设施获得跨越式的提升。
  在修葺一新的庙港街道费孝通江村纪念馆,65岁的姚富坤馆长热情接待了考察小组一行,并全程陪同充当起了讲解员。作为土生土长的开弦弓村人,姚馆长曾经24次参与接待并记录费孝通到江村访问的情况,并多次应邀赴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讲课,被称为“农民教授”。
  在泛黄的老照片下,在斑驳的旧家具前,姚馆长不时带领大家驻足观看,手指一件件珍贵展品娓娓道来。大家一边认真倾听讲解、一边不住地拍照记录,努力让自己的思绪跟随着解说穿越时空,将正在学习中的各学科知识与费孝通的历次社会调查实践紧密对接。六个临展厅如同一串项链,勾连起费孝通在跨越半个世纪的坚守、前后26次的到访过程中,各关键时间节点的研究历程及重要成果。他用睿智的目光和深邃的思索,关注着中国农村的发展。如今,江南水乡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模式之一,而吴江各城镇、尤其是庙港社区江村建设发展的实践成果,更是一再证明着这位老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才不兴”的科学判断。
  随着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大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式写入报告,江村乃至更广阔范围内的“苏南模式”再度作为苏州勇当“两个标杆”、建设“四个新城”的建设样本受到各方关注与期待;而以费孝通江村调查为代表的“学以致用”的治学精神和“着眼民生”的人文关怀,也将激励新时代的学子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学风,走好求学之路、践行格致之法。

中国科大MPA中心

2017-11-0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中心 © 版权所有